地理奇葩说——选项对错全靠嘴
先从一道神奇的题目说起~
其实吧,题目乍一看都没啥问题,大家一上手就都能选出答案。
但是如果核对答案,发现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?
还能怎么办,暴力解释答案吧。
于是乎,仔细一看,上题中选项,只要解释权在手,就可以说是对的,也可以说是错的。
我们逐一分析分析这些选项。
No1:湖北兴建水利设施,预防洪涝灾害
这个选项,如果说是对的,很好解释。湖北多洪涝灾害,江汉平原又是重要的产量基地,所以务必要减少洪涝灾害对这些地方的影响,显然要兴建水利设施,预防洪涝,保障粮食生产。
但是,如果是错的,能不能解释呢?当然能。湖北号称千湖之省,历史上有面积广大数量众多的湖泽,这些湖泽起到了天然调蓄作用。排湖造田,是人口变多的不得已为之。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退田还湖修建水利设施,而是寄希望于上游的水利设施治理。湖北处于江汉中下游,主要是承接来水而不是产水,预防洪涝灾害不应该寄希望于湖北本地的吞吐,而是应该强化上游治理,不能把本地宝贵高产农田用来搞水利。而且平原吞吐深度远远低于高山峡谷水库吞吐能力,保证粮食安全,就是要用最少的淹没面积获得最多的调蓄效益。换句话说,把湖泊变成田,只要上游保证其安全,理论上是有助于耕地稳定扩大的。
除此之外,抬杠的解释是,水利设施更重要的作用是抗旱灌溉,而不是防止洪涝。
No2:河北推广耐旱作物,发展节水农业
这个选项,如果说是对,也好说。河北缺水,京津冀人均水资源270立方米。这是什么概念?这可已经远远低于生存线了,要不是外界生存物资的输入,这里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人口和工业。推广耐寒作物,发展节水农业,是必要的。
但是如果反着说,有两个思路。第一是河北已经没有种植耗水作物了,再从作物角度节水意义不大,第二是河北是粮食重要产区,是全世界最适合生产谷物的地方(由于河北的土质和绝佳的温湿时空分配,在保证灌溉的前提下,河北种植水稻是世界上单产最高的地方),这里必须保证种植高产作物以保证粮食安全。
No3:宁夏大力引黄灌溉,扩大灌区面积
这个选项,如果说是错的,好说。干旱地区,显然不应该大规模开发灌溉农业,否则下游无水可用。但是如果一定要说是对的呢?也好办。
第一,河流产水量是固定的。沿途用多少,不影响总的产水量
第二,河流的水资源损耗量和流程是成正比的,流程越长,蒸发渗透耗散也就越大
在土地条件适合的情况下,在上游截取水资源,可以实现可利用水资源更多。也就是,水在宁夏可用的,一定比在山东可用的多。
正如苏联科学家说过,与其让阿姆河每年600亿立方米水白白流到咸海蒸发掉,不如浇灌卡拉库姆沙漠。于是截流。虽然咸海没了,可是中亚地区人口生态承载力,确实也扩大了几千万人。所以说,单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,把山东的水扣在宁夏,确实可以种更多粮食,保证粮食安全。山东也不会无水可用,通过南水北调,补充江水,可以解决那里的灌溉问题。
实际上,单纯从承载力来看,上游过量截水,绿洲移动到上游,虽然会导致下游荒漠化,但由于来水稳定,总量守恒,这样子获得的可利用水资源是增加的,绿洲面积和承载的人口是增加的。所以灌溉农业区,随着人口增加,不可避免绿洲向上游移动。这样也会带来一些生态恶果,但粮食产量也确实增加了。
No4:西藏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,扩大耕地面积
这个选项,如果说是错,也好说。比如说高原生态脆弱,不利于开发农业等。但是要说对,也能说。
第一,西藏是中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最多的省份,水资源配合着光照优势,有着很强的农业生产潜力。
第二,西藏土地广阔,拥有大量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。
第三,气候变暖,再加上技术发展,未来粮食生产潜力更大,在不远的未来,西藏一定会成为粮食基地,由于西藏处于世界上最高最广大的高原面上,下垫面高大,气候变暖会成倍作用于这里,随着气候变暖,这里的热量条件会变得非常适宜粮食生产,而且昼夜温差大,也有利于植物同化有机物,获得更多的光合效率。
以上操作,看起来像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,但都是用“铁一样的客观事实”,去论证的。这也说明了题目的多维性。当然,以上论述并不是认真的,只是,我们要认清楚一个问题,就是当标准答案或者学生提出这些想法的时候,教师应该如何权宜呢?
我们可以就这些试题中出现的有趣的问题,深入讨论。
欢迎关注呀~
互相学习